道德经的第八章是上善若水章,孔子第二次问礼于老子,希望能从老子的身上学到如何恢复周公时讲礼重信的方法,前几次老子觉得孔子的思想还停留在理想主义的幻想中,只是冷冷地答复孔子说:”崇尚礼乐的人都已经成了白骨一堆了,今天我竟然又听到了这么有趣的话题!”到了第二次两人再见面时,老子此次却很静处地告诉孔子:"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此乃谦下之德也!” 道德经第八章讲述的就是这段历史,老子的意思是:天,地,日,月,星,辰都没推动,它们还是不停地自己运行,其实人人都有重礼乐讲信义的根性,就像自然界一样不须推动,自动自发,就像水一样,所以老子叫孔子学习水的大德. 悟道的方式有内修与外持,两者都能够得道,内修就是心无欲而内观静坐,直至太极开基,最终开悟得道;而外持就从不争的德开始,所以道德经最终章:”圣人之道,为而不争。”,不争的德就像水一样具有七种善行:居善地-谦逊;心善渊-包容;与善仁-无私;言善信-诚信;政善治-能融;事善能:-尽力;动善时-审时度势,而人人如都能做到这七种善,无须推行礼乐,人人就都是圣人了,而天下就是礼乐天下了!
其他网友观点谢谢您的邀请! 本章节也是我最喜欢的内容之一,同样,我们先看看《道德经》第八章的原文,如下: 上善若水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居善地,心善渊,予善天,言善信,政善治,事善能,动善时。夫唯不争,故无尤。 我想,《道德经》里最为大家所熟知的、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“上善若水”,那么,老子为什么说上善若水呢?为什么悟道人的品性跟水很相近?老子接着说:“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。”因为水善利万物,它滋养众生,比如它滋养着花儿盛开,小草发芽,树木生长等等,这叫善利万物。如果我们人没有水,很快就会死亡的,人的体内70%的成分是水。你看,水它不会无所作为,水滋养着众生啊,但是它不为自己去争夺,不为自己侵占任何利益,这才是不争的品性。 后一句“处众人之所恶”是什么意思?大家都知道,人往高处走,喜欢地位被抬高,让大家尊敬我、仰视我,而讨厌地位低的地方。但是水不一样,往低处流,安静地处于最低洼的、人最讨厌的、地位低的地方。这种为大家服务、利益众生的行为,现在我们叫做“利他”,“处众人之所恶”是把自己的位置放得非常低,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后,这讲的是”无我”。老子认为这种“无我利他”的品性最接近道,所以说“故几于道”。正如有些真正厉害的领导放低自己的身段,主动去了解员工的需求,尽量为他们的物质和精神的幸福去努力,优先为公司所有人的利益考虑,这才是悟道的领导者。老子接连着形容了悟道者都有哪些特点,即“居善地,心善渊,予善天,言善信,政善治,事善能,动善时。”大意是:“善于把自己人生的位置放低;心像深渊一样,善于保持空的状态;给予时效仿天的品性,善于去给予不足的而不索取回报;说话有诚信;管理的事务特别擅长去操作;针对事情尤其善于积蓄能量;行动起来善于根据时间来调整状态。”这些品性,其实都是非常高明的做事的法则,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品性体悟透了,做事时我们就会知道什么时候进,什么时候退,如何因势利导,因形而变。最后,老子总结到“夫唯不争,故无尤”。这话的意思就是正因为你不为自己去争夺,不为自己侵占任何利益,所以你不会犯错误。譬如你身为一个管理者,管理的是众人的事,大家的事。但是在给大家服务的时候,想到了自己的位置的便利,想到了要占有更多的利益,起了纷争之心,你心里就不平静了。你为大家服务的过程就会大打折扣,行为就会有偏差。所以,就很容易会犯下错误,这是老子告诉我们的思想。当一个人心不再平静时,一是身体不健康,二是心理不平静,三是做事会受影响。所以,老子讲的是一个非常高明的生活法则,生活智慧。“夫唯不争,故无尤”,不争,是一种人生的境界。愿我们都能从《道德经》这本书中领悟更多生活的智慧!
其他网友观点第八章说的是:上善若水.上善若水。水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居善地,心善渊,与善仁,言善信,正善治,事善能,动善时。夫唯不争,故无忧。什么意思呢?意思是上善合乎道的意识行为。几于道,接近于道和相似于道。上善之人,也就是圣人具有近似于水的特性。水的行为表现为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宠,始终停留在众人所厌恶的低下,隐蔽之处,所以水具有近似于道的特性。这就是道德经第八章所阐述的思想形态。
其他网友观点《道德经》第八章的经文如下:上善若水。居善地,心善渊,与善仁,言善信,政善治,事善能,动善时。夫唯不争,故无尤。如何理解这段文字呢?我做如下的理解。第一句,上善若水。上即最高的意思,上善即最高的善,上德即最高的德。上善若水,意思是说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。这一句开宗明义,概括的讲述了这段经文的中心思想。第二句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经文第一句讲到,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。这第二句就是对第一句的内容做出的进一步解释。为什么说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呢?水滋养着万物,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水,这是水利万物。众人之所恶指得是低下的社会地位,然而只有水在利万物的同时总要流向最低最洼处。万物都乐于争上位而耻于居下位,但水却心甘情愿的居于万物之下。水滋养万物,可以说没有谁能比水对于万物的功劳更大,但是水并没有因为自己对于万物有功劳而争居万物之上,反而甘居万物之下。这种利万物而又不与万物争地位的品质最与道接近,所以我们称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,利而不争,功而不居,功劳于万物反甘居万物之下。最高的善只有道具有,经文中又称玄德,水之德的最与玄德接近,但是道是玄虚的事物不易被人体察,所以就用水德来表象,从而方便人们理解。玄德的内涵主要不争吗?通过对水德的学习,我们要知道玄德作为不争是有条件的,那就是在功于万物的同时,做到不争才是玄德。所以,玄德的含义是利而不争。而不是只要做到不争就实现了玄德。举例来说,君主和帝王使天下一统,使百姓脱离战乱之苦,从而能安居乐业。这无疑是有大功于万民的。正因为有大功劳,所以他们很自然的因功而谋私,认为自己就应该高高在上,口称孤家、寡人或余一人。还要享受万民供奉,过上奢靡安逸的生活。从最普通的思维来看,我拥有这样大的功劳就应当享受这样的待遇。过分吗?老子讲过分!为什么?你功劳再大,大得过水于万物的功劳吗?你功劳再大,大得过道于天地万物的功劳吗?你看水往下流,功于万物而甘居万物之下。你看道无形无质,生养万物却以虚无存在于万物之下之后。天地万物为什么能够生生不息?就是因为有道与水无私的支持与奉献。为什么天下纷争不息而不得太平清静?就是因为君王们为而恃,功而居,不能做到无私无欲。君主因功而居,争居万民之上,不能效法利而不争的玄德。只有圣人,才能做到功成身退,有天下得太平之功,反不为王为主,甘以贫下居万民之下。所以老子所讲的圣人只是理想的统治者,现实的君王是很难做到玄德的。所以仅仅做到不争,还不是老子所讲的玄德、无为。有大功又做到不争才是无为,才是实现了玄德。一个人碌碌无为,于人于社会没有任何贡献,只是做到不争那是无所作为,不叫无为。所以,有人将老子书看作修身的宝典,认为只要做到不争就做到了老子所说的无为,这其实是个误解。老子讲得是治国平天下的道理,讲得是如何才能使天下得清静太平的法则。这个法则就是无为、玄德。利而不争,功而不居。绝不是什么也不做,无所作为。其实质是要求君王利万民而不争居万民之上,功劳于万民又不为私利己。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只求奉献,不求索取,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。一句话概括就是大公无私。但是谁愿舍弃名和利?谁愿放弃权力和安逸的生活去与老百姓过同样艰苦的生活?所以真正的无为和玄德是难以做到与实现的。人都有自私的本性,真正的大公无私,全心为民几人能做到,古今中外舍主席周公其谁?但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,人类追求大同社会,老子所讲的道理是不能轻视的。心善地,心善渊,与善仁,言善信,政善治,事善能,动善时。夫唯不争,故无尤。这一句不要做过多玄解,其宗旨是讲利而不争的益处,利而不争,功而不居,愈是不争,愈是不居,愈是没有过失。老百姓更会将你的功劳铭记。这与夫唯不居,是以不去,表达相同的意思。
其他网友观点《道德经》的第八章是这部经典的"知名度"颇高的一章,尤其是"上善若水″一句,更是深得国人喜爱,并潜移默化地深刻影响着国人。所以,《道德经》第八章该怎么解释,它讲的是什么道理?这个问题提得很好,值得好好回答。《道德经》第八章的内容是:上善若水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居善地,心善渊,与善仁,言善信,正善治,事善能,动善时。夫唯不争,故无尤。以下的解释是我的理解,我不想复制粘贴网上的内容。我对该章内容的解释是:上等程度的"善″,主要指人的道德、言行方面,就好像水一样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是因为水善于利于万物的生长发育又不争夺利益,经常处在众人厌恶的低洼之处,水往低处流,所以它接近于大道。接下来,是从7个具体方面来作具体说明。得出的结论是,正因为它不争夺利益,所以没有过失。这章内容讲的道理我认为是:人们应该学习"水德",对家庭、团体、社会、国家甚至天下要多做有利的事,不要过多地争名逐利,这才基本是顺道而为。人人为我,我为人人,结果和谐共生、人人受益的结果就容易出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