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子道德经中阐述“道”比较全面,而讲“德”讲的比较分散。所以要重新排列才能理解老子讲“德”的全貌。 不过,在讲“德”之前,先从“德”的金文字意入手,会有清悉的概念。德的金文是站在天文台的中央(十)用眼睛(目)看七曜(心)的运行(双人旁)。所以“德”就是日、月、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运行对应于万物的自然表现,这种表现体现于日岀月升、四季元运、生殖繁衍等的自然规律上,而这些自然规律没有任何人主导,但却自然运行,这就是“德”。老子在第十章中就说明了”德”的这种特质:”生之畜之,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长而不宰,是谓玄德。” 而“德”的另一个特质在道德经的开宗明义的第一篇中老子就以”名”这个字来说”德”的本质,”德”是具体存在,但无法用文字或言语来说明的,所以说是:”名可名,非恒名。”。因此,老子在第三十八章再次强调:"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;下德不失德,是以无德。上德无为而无以为;下德无为而有以为。”有德的人不会表现出他有德的样子,因为他的行为因为遵循”道”的规律,早就已经具备了”德”的特质.。道与德究竟是什么一种关系?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一章提到:”故道生之,德畜之,长之育之,亭之毒之;养之覆之。”道与德之间就是生养的关系,人人都有道性,但是也有欲性,如果没有德来养育,纵使是圣人所生的后代,也会堕落沉沦,如果有了德的养育,纵使是市井之民也能得道.。那究竟如何能得到”德”的教养?这一点老子与孔子的教育观念就大相径庭了,孔子强调要行伦理,行仁义,行慈爱的教育,人才能具有”德”.而老子却告诉我们”观自然”,而水就是最好的教材,老子从观水中体会到”水的七善”,也就是说老子要我们观自然的规律,应照回我们自身的行为,只要向自然学习规律,自然得到”德”的养育。道德经是中国直指人心,直指宇宙真相的无界大智慧,愿以此答案,欢迎所有同好共同享之,并不吝批评.。
其他网友观点老子的德不同孔子的德,不同我们认为的德。乐有乐德,愁忧恨狠怒恕都'有德,俗话好说啥德性好坏生死现报在其中,相当与果。道是因德是果,还有玄德,类似得,到,可,该,是事而非,自生自灭自作自受应德。
其他网友观点道生之,德畜之,物形之,势成之。万物由自然大道而生,通过德来育养,物质的形态,在自然环境中形成,成长,成长要靠德来育养,因此,德是一个大概念,于人于物,各不相同,有意识形态,也有物质形态,万物在“德”这个良好的意识形态和良好的物质形态中,通过“德”的育养,逐渐成长。
其他网友观点德与道同本同源,互为一体,道生万物,德育万物;《道德经》中所言之德无善无恶,无有分别,自然而然才是它的真实属性(或本质),顺其自然而为是其‘德’性,它与人定义的所谓‘道德’标准是有所区别的,人的判定标准只属人的认识概念,而不代表道中所言之德,《道德经》中多处提到‘婴儿’也是这个意思,婴儿天真无邪,纯真而无杂念,无是无非,无善无恶,没有分别心,饿了就吃,困了就睡,属自然天性,凭天性滋养,因此,婴儿的‘天性’更近于‘道’。(这与《圣经》中所说的‘羔羊’有异曲同工之处)。读《道德经》不究其出处,不停止在对文字表面的理解,而要看重对其精神实质的理解与掌握,《道德经》共八十一章,通篇前后逻辑紧密,有充分的论点、论据、论证,最终以‘道法自然’而得出结论,想要真正读懂的最好方法就是通篇读,全面看,要学会用心去‘悟’。